台北地藏淨宗學會『孝廉講堂』念佛;弟子規;黃柏霖;地藏,占察懺;2016萬人念佛
 
 
::::::講堂新聞/公告:
分享到MURMUR分享到FB分享到噗浪分享到twitterDel.icio.us  
     
  20110727念恩情讀書會-第二週

指導老師:真法師 如法師

時間:100年7月27日下午1:30~4:00

[人間至情-念親恩]

影片欣賞

久病床前有孝子-王希海的故事

大連孝子24年為父親而活著,王希海的父親不到六十歲時就因故成了植物人,他覺得人的生命價值高過一切,何況是自己生身的父親,他放棄出國工作的機會,決定親自照顧父親,這過程中所有的酸甜苦辣都不足為外人道,但回頭一望父親還活著,一切煩惱就沒有了。王希海曾深情的對父親說:「如果有來世的話,讓我們父子倆再好好的說兩句。」

王希海每天為父親擦拭、更衣、更褥(床單)、翻身、拍背、吸痰,照顧父親細心的程度,讓專業的醫護人員都嘆為觀止。

一位在床躺臥24年的植物人,沒有染上褥瘡,反而有著嬰兒般光滑的皮膚,醫生都不能置信;他的經驗成了模範,現在父親已經過世,王希海成了指導如何照顧植物人的講師,他還謙虛的說只是把心得回饋給有需要的人。他也改寫了「久病床前無孝子」的俗諺,為鄰里鄉親留下佳話,更成為大眾學習的典範。

 

那是什麼-父與子

老父和中年兒子在院中椅上閒坐著,兒子翻閱著報紙,老父無聊的東張西望;突然一隻麻雀吱吱喳喳的飛落到椅邊,老父隨口問道:「那是什麼?」兒子頭也不抬的說:「麻雀!」過了一會老父又問了一次,兒子照樣回答,又過一會老父又問了一次,兒子摔下報紙抬起頭來看著老父,滿臉不耐煩的表情;老父一言不發的站起身來走了,片刻後老父拿來一本泛黃的筆記本,依然坐在兒子身邊,翻開一頁讀了起來:「兒子三歲了學會問那是什麼,今天問了21次,我高興的回答了21次,我們都開心的笑著。」中年兒子慚愧的回過身子摟抱著老父。


指導法師開示

◎出家佛弟子應如何盡孝

佛陀教導出家弟子應如何孝敬父母,也讓大眾了解即便出家,亦應奉養生計困難的父母。

五分律云:「畢陵伽婆蹉。父母貧窮。欲以衣供養而不敢。以是白佛。佛告諸比丘。若人百年之中。右肩擔父。左肩擔母。於上大小便利。極世珍奇衣食供養。猶不能報須臾之恩。從今聽諸比丘。盡心盡壽供養父母。若不供養。得重罪。」

根本尼陀那云:「父母於子。能為難事。荷負眾苦。假令出家。於父母處。應須供給。但除衣鉢。餘物可供。若無餘物。可從施主隨時乞求。若乞求難得。應以僧常所得利物共相供給。若無利物。應以僧常所食之分。減取其半而為供濟。若常乞食者。以己所須滿腹食內。應取其半濟於父母。」

在善導大師《觀經四帖疏》中,記載一段典故:

佛在世時,某一年鬧饑荒,許多人都餓死了,處處可見白骨,比丘們都很難乞到食物。當時世尊等待比丘們都出去乞食後,獨自一人到城中乞食,連著兩日都空缽而返,到第三天,一位比丘在路上見到世尊,看到世尊的面色肌黃虛弱,就請問世尊乞到食物了嗎?世尊說:「我乞食三天以來,沒有乞到一物,因此沒有力氣說話。」比丘聽佛這麼說,悲傷流淚不能控制,想到:「世尊是無上福田,眾生覆護之處,我應將三衣賣掉,買飯奉佛。」比丘就取衣換買了一缽飯,給世尊送去,世尊已經知道了這一情況故對比丘說:「比丘啊,現在恰逢災荒,人們都餓死了,你如何能得到這一缽大米飯呢?」,比丘坦白向佛報告,世尊又說:「比丘啊,出家人的三衣,即是三世諸佛的幢相啊,這衣服的因緣,極尊、極重、極恩啊,你今天用這三衣換得一缽飯給我,我完全領受了你的好心,但是我消受不起這缽飯啊。」比丘又對佛說:「世尊,您是三界的福田,聖中之極,不能消受,那除了佛之外,誰還能消受呢?」,世尊說:「比丘啊,你有父母嗎?」,比丘答說:「有」,世尊就說:「你拿這缽飯供養你的父母去吧」,比丘說:「世尊您都不能夠消受,我的父母有豈能消受呢?」,世尊說道:「你的父母能消受,為什麼呢?父母生育了你的身體,對你有非常大而重的恩,因為這樣所以能夠消受」,世尊又問:「比丘,你的父母信佛嗎?」,比丘答言:「我的父母對佛都不信」,世尊說:「你的父母他們今天會對佛有信心的,見到你供養他們飯,會大生歡喜,因為這樣而大發信心,然後你就教受他們三皈依,就可以吃這缽飯了」。

《增一阿含經》云:

「孝順供養父母,功德果報,與一生補處菩薩功德一等」

中國祖師孝行:宋代長蘆宗賾禪師,湖北襄陽人,自幼喪父,他的母親陳氏,把他帶往舅父家中撫養。少年時代,讀誦儒書,博通世典。二十九歲,忽然覺悟人生的無常,立志修學佛法,禮長蘆秀禪師出家,參通玄理,深明宗要。想到母親養育的深恩,當圖報答,就迎接母親在寺內方丈東室,朝夕侍奉,除了供養豐富的物質外,更懇切的勸導母親念佛,修學淨土法門,過了七年,他的母親在念佛聲中,安詳生西。禪師曾著勸孝文行世,共一百二十篇,前一百篇,說明物質的奉養,是世間的孝,後二十篇,說明勸父母修淨土,是出世間的孝,往生西方上品上生的果,當以孝養父母為先。

蓮池大師云:

「人子於父母,服勞奉養以安之,孝也。

立身行道以顯之,大孝也。

勸以念佛法門,俾得生淨土,大孝之大孝也」

下回將介紹,佛陀當生如何孝順父母的事例。

 

學員心得分享

鍾師姐分享:

自小住鄉間,家中窮困,但是父母照顧我們無微不至,記得大約九歲時,爸爸騎腳踏車帶我去看醫生,坐在爸爸車後座的感覺,到現在都不會忘記,感動父親的關愛,母親的呵護,記憶中僅在農忙時才分配幫忙割稻子,其他家事幾乎不用我動手。結婚後,公婆疼愛也不用承當家務,真是傻人有傻福,只要把自己和小孩顧好即可。

以前不懂身從何來,不懂感父母之恩,從接觸到傳統文化後,才知如何對待父母,「百善孝為先」有機會學習「弟子規」後,才知道自己一條都沒有做到,非常慚愧,希望學習後能傳交給下一代,己所不欲勿施於人,以自己為榜樣,才能教導子女學習,注意品德修養不使父母蒙羞。

父母是恩田、福田,孝順父母就得福報;我覺得孝就是笑,順就是順性、順心,孝順為事親之本,勿忘本,忘了自己從何而來。生命得之於父母,孝養父母乃天經地義,和言悅色,面帶微笑的待人處事即孝順父母,即使父母已不在了,也如此記念他們。懺悔業障,時時感念父母恩、師長恩、眾生恩,助眾生離苦得樂,轉迷為悟轉凡為聖,直驅佛道。

 呂師姐分享:

首先感謝父母與奶奶的智慧教導,「禍福相依」因為家中孩子多,我是第七個最小的,出生就被送給無子的姨媽,可是她受不了我這愛哭的性情,被退了回來,就此待在父母身邊,真是太幸運了;後來媽媽還去算命,算命師說這個小孩是為父母養老來的,從此家人另眼相看,自己也因此覺得使命感在身,立志在父母老時照顧父母。

小時候對錢只是一個數目字而已,沒有概念,知道可以買餅填飽肚子,所以不會注重錢、為錢煩腦。小時候也常因講錯話被教訓,所以現在害羞話少;自己有兒女後均以愛的教育,沒打過小孩,就是希望他們能過得比我小時候好。

看過這些愛的影片後,會懺悔,自己應對父母更好些,回想父親心臟病發時滿臉冷汗,住院後在加護病房,大小便失禁要照顧,讓一向愛乾淨的父親,自尊心遭受極大打擊,我曾自問會嫌髒嗎?我不覺得,父親嘛!只要父親活著,就高興了。

可惜人也常常失職,對長輩的病痛,沒有細心體認提早發覺,奶奶的胰臟癌,最後只是痛痛痛可形容,雖然家中所有人都盡力照顧,還是走了;懺悔沒早帶奶奶去健檢,發現時已病入膏肓。

人生多變化:知識退化,器官老化、思想僵化、等待火化。所以要及早皈化學佛,學儒釋道的教導,才不愧父母、師長教誨,不虛此得人身之行。故而盡力接近善知識以充實資糧,達成願望。

    

回饋講評

法師結語

有心努力以赴去做一件事,就像是給花草灌溉,該長的一定會長得茂盛,也曾翻閱過去的筆記,發現說得真好真貼切,可是過了一年,佛法是佛法,我還是我,真要認真懺悔為什麼沒有用功修行實踐。懺悔後也要放下,一切都迴向給生生世世的父母,如此會減少很多學佛路上的障礙。

養兒方知父母恩,愛心耐煩對待兒女時,也要反省是否疏忽了對父母的耐心。父母也要學習接受兒女的供養,給子女盡孝修福的機會。

出家者絶非棄父母不顧,在父母生計困難之計,也應適時的奉養,這是佛弟子應有的認識。

在家者,對於已故的雙親,乃至往世的父母,應不忘修積功德以超度,對在世父母及應即時行孝,恭敬一切尊長、老者,孝親敬老是可以教導的,不論在家出家都可以實行。 

     
  返回目錄  
 
 
台北地藏淨宗學會『孝廉講堂』 服務信箱:[email protected] 講堂地址:新北市汐止區康寧街169巷23號12樓
台北地藏淨宗學會『孝廉講堂』念佛;弟子規;黃柏霖;地藏,占察懺;2016萬人念佛
開放念佛時間:星期一至星期五09:00-13:30 講堂電話:02-2695-3292 講堂傳真:02-2695-9218
孝廉講堂行事曆 台北地藏淨宗學會『孝廉講堂』 講堂位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