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廉講堂讀書會

指導老師:上德下真法師 上德下如法師
時間:100年5月4日下午1:40~4:00
學佛行儀
佛前供物:
-
供養的心態,並非為自己求(如:供花為得美貌),而是藉著供養,去除五欲的執著,並擴長心量,令諸佛歡喜。
-
供水:三杯或一杯均可,惟應用淨水,冷熱不拘。下供後可倒在清淨處,或另以淨瓶盛裝,供善信取用,有祝福加持之意。杯質瓷器或玻璃皆可,透明玻璃杯(依上淨下空老法師所示),提醒我們隨時保持心地的清淨、平等。
-
意義:清淨身心
-
功德:清淨眾生三業的染污,令得佛法智慧的甘露。
-
祈願:願一切眾生清淨身語意三業,並消除所有修行的障礙
-
供花:應使用乾淨的水澆灌,插入瓶者要時常替換新水,枯枝及殘花勤剪除,注意勿任意丟棄免遭無知者踐踏。
-
意義:可莊嚴壇城;除去眼根對美色的貪執。
-
功德:使相貌端嚴;能清淨住處。
-
祈願:願一切眾生成就佛32相,80種好,並身心常居淨土中。
-
供燈:蠟燭、油燈、光明燈等皆是,熄滅油燈時,勿以口吹。
-
意義:破除無明的黑暗
-
功德:開顯內在的智慧光明
-
祈願:願一切眾生開顯光明,具足佛的智慧
-
供香:
-
意義:可消除鼻根對嗅香的貪執
-
功德:清淨持戒的障礙、增長持戒的功德、彌補破戒的過失
-
祈願:願一切眾生持戒清淨
-
供果:飲食水果,勿在厠所內清洗。
-
意義:去除舌根對美味的貪執
-
功德:得禪修時的喜悅
-
祈願:願一切眾生禪悅為食,法喜充滿
-
供養需備三種清淨:
-
供物清淨:供物來源應正當,不應以非法所得之財購置供品。
-
發心清淨:毫無吝惜,為利益一切眾生,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的發心
-
對境清淨:能夠幫助眾生解脫輪迴的佛法僧三寶,非餘鬼神。
問答:坐的威儀:
-
若著海青,後擺應坐到(手先順一下,再坐下)。
-
若海青搭衣,海青後擺應坐到,縵衣不可坐到。
-
若席地坐,非高椅。坐好後,後擺先收攏,前擺再收到兩膝下,接著兩邊袖子收放到腿上。如此,整齊而不散亂,他人也不易踩踏到。
修福積德造命法-了凡四訓
第二篇 改過之法
第三節改過之法是了凡先生由改過之因、改過之基礎、說到切實改過之法。
指導老師開示
壹.吃素的目的-培養慈悲心,不與眾生結惡緣。
有些人因怕吃素引起煩惱心,不敢進入佛門;吃素動機培養很要緊,就是為培養慈悲心,不應為身體健康,沒有有機的不吃,這是貪;更不可因為別人未吃素而生起瞋心,反而增添家親眷屬之煩惱;應協助周圍因緣尚未成熟者,牽引其參加如法如理的護生放生活動,引發其善根因緣,自然而然的生起慈悲心,不再因口腹之慾殺生;達成吃素真正的目的。
貮.瞋心
一.瞋心的相貌-因深淺不同,可分成以下五個層次。
-
忿-不滿現狀,對當下不平,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生怒,也可能是無明之怒累積而來,情緒未能平息而成恨。
-
恨-忿忿不平情緒積壓,記仇生怨恨。
-
惱-恨累積下來就成惱,就是熱惱,會讓我們的身心熱惱起來。
-
嫉-惱恨別人的好,生嫉妒心,不耐他榮,對於別人好的事情覺得心裡怪怪的,不太舒服,那就是嫉妒。
-
害-就是把心裡長期累積的忿恨惱,付之於實際的報復行動,去損害別人。
二.瞋心的過患-果報
-
病痛-高血壓、腦中風、各式關節痛;因忿恨惱怒無宣洩之際,導致氣血不通,淤積於何處,何處就生病痛。
-
癌症-忿恨心累積造成細胞病變,在醫療配合下並幫助患者解開鬱結,有助健康恢復。
-
障礙慈心-一切惟心造,轉心境即可轉病,若常生氣慈悲心被障礙住,造作身口意的業,將來就要受報。
三.瞋心的對治
-
深信業果-任何業報現前,都歡喜承受,感謝對方協助消惡業,成就忍辱功德之恩。
-
思惟慈心的功德-一夜好眠的功夫,夜夜吉祥到天明。龍天護法助持,免火災、刀傷、恨禍,遠離災禍。
-
發菩提心-每一眾生都可能是我前世母親,生身之恩尚且無法報答,怎能再起瞋心,再造冤結。發願求生淨土者,更是絶不能與瞋心相應,不要火燒功德林,心平氣和勤練勤修,累積資量求順利往生浄土。
學員心得分享

索師姐因為結緣之親家為基督教家庭,從黃老師的壇經講解中,學習領會身心清淨的修持,以慈悲心開啟善念的增長,轉變自己的心念,改正與家人相處的方式,隨時檢查反省,更勿使貪瞋癡等惡念佔據我執;並以和合心態不拒絕參與家人教會的活動,適時的讚頌佛法,導引改正家人教友對佛學錯誤的觀念,真正澈底體會從心地上改過及改過後得到的驗效。
法師開示與總結
每個人的道路不同,可能殊途同歸,更可能同途異歸,當然最好是同途同歸。了解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盡相同,身為佛教徒應以無條件的慈悲心,耐心等待每個人不可思議的善根佛性。
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是存在的,只要以現在的清淨心與佛國相應定能到達。不可誤解臨終一念的實況,疏忽平時的修持,相信印光祖師的開示:以誠懇尊敬的心祈求,必有所回應;往生西方世界定比來生再得人身更為容易。
由正知正見起信心,深刻忠誠度就自然而起,不必懷疑,終於能找到真理。信、解、行、證,以解為基礎才能生淨信,圓滿即成佛。